|
美丽河湖入画来,绘就生态风景线 青岛打好“碧水保卫战”: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28.6个百分点,在省级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考核中连续四年保持满分 初冬的暖阳下,产芝水库水面波光粼粼,岸边郁郁葱葱,水中鱼虾成群,芦苇摇曳间鹭雀翩跹,周边林荫道传来骑行者欢快的笑声。 经过多年来的水岸共治和生态修复,这座胶东半岛第一大水库,不仅成了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更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乡村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刚刚入选了第二批省级美丽河湖典型案例。 这样的系统治水成功案例,在青岛获评的诸多国家级、省级“美丽河湖”“幸福河湖”中可以找到很多,共同见证着青岛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卓越成效。 一湖碧水、水光潋滟,背后是一篇篇治水的“大文章”。这些年来,青岛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围绕“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总体要求,以水环境生态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一河一策精准施治,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河湖景象逐步显现。 “十四五”以来,青岛每年均实现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28.6个百分点,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在山东省对青岛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考核中连续四年保持满分。 齐抓共管,让碧水长流 如果在河道旁跑步或散步,稍稍留意的话,经常会发现写有“河长”“湖长”等信息公开的公示牌,“河长”“湖长”等称呼成为生活一部分的背后,是一场静水流深的观念革命,也是一场潜移默化的环保行动。 发源于崂山山脉的李村河,全长约20公里,自东向西流淌至胶州湾入海,是一条典型的城市内河。
李村河已成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廊道。赵健鹏 摄 时下,漫步在河岸,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草木葱茏、色彩斑斓,孩童在旁边公园追逐嬉戏,老人则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 李沧区浮山路街道办事处主任、镇街级河长李泳手持巡河终端,在下游责任河段开启巡河,一旦发现问题则随即上传终端。“这段河道自去年系统治理后,生态面貌大为改观,白鹭等飞鸟都来安家了,也成了市民家门口休闲的好去处。”他指向远处翩飞的鸟儿,语气中满是欣慰。 李村河的美丽蜕变始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治水之战。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青岛市持续高强度大投入,分期分段开展全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实施截污治污、河道清淤、中水回补和河道生态修复等为主的多项措施,水生态环境实现了质的转变,如今入海口国控断面水质持续多年稳定在Ⅲ类,成为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 “治水靠一个部门、一项措施,单打独斗肯定不行。”青岛市水务管理局河湖管理处处长丁正孟说,这些年来,青岛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不断完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治水合力,推进重点河湖保护治理和管护。 这种合力不只体现在李村河治理中。在青岛,466条大小河流纵横交织,497座湖库星罗棋布。 青岛把河湖长制实施列入对各区(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构建了主体明确、职能清晰、体制顺畅、运行规范的河湖管理机制,找到了破解“九龙治水”困局的密码。目前全市共设四级河湖长4568人,护河大军足迹遍布河、湖、水库的每个角落,管护责任不留白。 随着河湖长制的全面深入推行,青岛河湖面貌大变样——2024年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就有13个,目前已创建了31条(段)省级幸福河湖,李村河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幸福河湖流淌在家门口。 系统治理,持续改善水生态 大小河流440余条,14个国控断面、6个省控断面、46个市控断面,16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8个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这是“十四五”时期,青岛水环境质量考核的“基本家底”。 回顾这些年来水污染治理历程,不难发现,青岛水生态环境质量之所以取得转折性变化,得益于治理理念之变、关键制度的改革之变、治理方式之变。 “吞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尾菜,“吐出”优质有机肥……位于平度市南村镇的青岛康利来生物科技集团,拥有国内第一条纳米膜智能化农业废弃物有机肥转化生产线,年处理养殖粪污约12万吨,生产出来的生物有机肥应用于当地及周边区市农田,可极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量,从源头和末端严控农业生产对水体的污染。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的核心在于系统观念,关键在岸上,难点在源头。 “这些年来我市治水思路有了很大变化,由单纯污染治理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转变,治理手段上也从单纯依靠污染减排转向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表示,青岛以河湖为统领,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城镇、生活等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等任务,坚持“一河一策”精准施治,促进全市水生态环境总体持续改善。 从“水资源”到“水环境”,再到“水生态治理”,这种一体化的布局与立体化的治理思路,也凸显着对待“水”的认知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围绕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一个个治水的攻坚硬仗,遍及城市与乡村、陆地与海洋。 水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工程措施。近年来,围绕李村河、张村河、北胶莱河、大沽河、小沽河等重点流域,青岛实施全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仅2022年到2024年,全市就推进实施了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河道综合整治等方面90多个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夯实全市水环境保护基础。 对11条重点河湖“一河一策”精准施治,溯源整治1500个入河排污口;开展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域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优化完善横纵结合的地表水生态补偿制度,推动水污染治理从行政驱动转为行政、经济杠杆双向驱动……着眼“一轴、一带、两湾”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布局,青岛增强全市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源头上、制度上、基础上保障水生态环境的“长治久清”,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 “碧水保卫战”,注定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城乡的靓丽风景线,让每一片水域都成为百姓的幸福源泉,青岛河湖治理已进入系统化、生态化与可持续化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