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城建档案馆通过构建微型消防站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升级专业装备、强化人员培训及实战演练,打造全方位消防安全防护网络。该馆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专业设备,组建6人兼职消防队,并开展常态化演练,实现45秒快速应急响应,为150万卷档案提供安全保障。 【守护城市记忆的消防安全新范式】 作为长安街沿线的重要文化机构,北京市城建档案馆肩负着保管150万余卷城建档案的重任。这座始建于1990年的文化宝库,近年来通过"防灭"一体化创新实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从制度建设到装备升级,从人员培训到实战演练,每个环节都彰显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理理念。 【微型消防站构筑应急响应道防线】 馆方投入专项资金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锂电池专用灭火器等专业设备,使微型消防站装备水平达到专业救援标准。6名经过严格选拔的兼职消防队员,通过常态化训练掌握防火巡查、初火扑救等专业技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应急演练中,团队仅用45秒就能完成全套装备穿戴并投入处置,这种高效响应能力为珍贵档案筑起了安全屏障。 【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提升防控效能】 《日常管理制度》《防火检查制度》等规章体系的建立,使消防安全工作有章可循。2025年"全国消防日"期间,该馆与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开展的实战演练,通过队列展示、防暴处突等科目,全面检验了应急处置能力。这种"制度+技术+人才"的立体防控模式,为同类文化机构提供了可复制的安全管理经验。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北京市城建档案馆的创新实践表明:消防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通过持续完善"人防、技防、物防"体系,这座守护城市记忆的宝库正在书写公共文化场所安全管理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