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间,“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一批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城市第三位,海洋功能和特色显著增强 乘风破浪,青岛奋力书写经略海洋新篇章 每分钟,山东港口青岛港“吞吐”标准箱约60个;每小时,青岛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6万元;每一天,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超15亿元……这一组青岛2024年的海洋数据,佐证着海洋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海洋孕育的蓝色,是青岛这座滨海城市的底色。“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定位;2024年,在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青岛城市性质被确定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再一次将青岛与海洋深度“捆绑”。 五年来,青岛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信心决心,牢牢把握海洋这个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扎实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三分之一,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三位,一个海洋功能和特色显著增强的滨海城市强势崛起。 向海求质,筑牢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五年来,青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海洋人才优势,激发创新动能,加速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这些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重大进展—— 2021年,集聚中国科学院13家科研力量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犹如一座海洋科技“航空母舰”,在青岛开启高质量运行,引领海洋科学跨越式发展; 2022年,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在青岛通过竣工验收,全面支撑深海资源勘探、科学考察和环境监测等深海活动; 2023年,“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地青岛,是我国唯一统筹参与和全面实施“海洋十年”工作的综合型、引领型、创新型国际合作平台。 不止如此。聚焦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种业等重点领域,青岛成立了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为进一步提高海洋科创能力,青岛还推动崂山实验室转入建设发展新阶段,高起点建设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省重点实验室25家、市重点实验室69家,形成了梯次衔接、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体系。 一个重大平台,就是一个创新载体。这些不断积蓄的海洋科技力量,成为青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推动了一批海洋领域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完成“海水养殖鱼类精准营养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为海水鱼定制“健康营养食谱”,研究成果已覆盖全国超过80%的海水鱼配合饲料,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建立“智能超算+生物实测”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体系,大幅提高了海洋药物筛选准确率,筛选出了LY102、LY104等一批具有开发前景的海洋化合物,推动海洋药物形成“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发展态势; 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破译迄今最大动物基因组图谱——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对于促进南极磷虾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展示青岛海洋科创的“引领力”和“贡献度”:拥有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单位,集聚15家涉海高校、42家涉海科研院所、56家涉海新型研发机构,拥有涉海院士25人,海洋人才超40万人,形成“国家实验室引领、高校院所支撑、新型研发机构协同”的海洋创新平台矩阵,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占全国的40%,驻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的30%,涉海院士数量、海洋高端平台数量、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科创引领,青岛作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担当经略海洋国之重任提供着强力支撑。 依海兴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青岛海洋自然禀赋优越,海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拥有760公里大陆海岸线、49处海湾和120个岛屿。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青岛加快依海兴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海洋渔业是青岛的传统特色产业。“十四五”期间,面对渔业发展空间不足制约养殖规模和产量的困境,青岛加快向深远海拓展,相继投用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及其升级版“国信1号2-1”、“国信1号2-2”船,建成使用我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2号”,以深远海养殖装备为支撑,不仅加快了自身渔业现代化建设,而且引领推动了我国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是青岛近年来重点打造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四五”期间,青岛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形成了以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制品为代表的产业体系,产出了一批国内外领先成果—— 抗肿瘤BG136、抗乙肝病毒药物LY102、抗慢阻肺药物LY104等三个海洋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明月海藻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超纯海藻酸钠制备并上市的企业,Ⅱ类医疗器械产品抗HPV妇科凝胶进入市场,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出口到欧洲和北美地区,海洋生物功能特肥产品在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并长期出口……正是在这五年间,青岛多家企业在海洋生物利用方面实现了从工业级到食品级再到医药级的“三级跳”,而且,从海洋活性物质的发现到临床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能力越来越强,“青岛研”海洋生物医药加快实现“青岛造”。 海洋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彰显了“十四五”期间青岛在海洋产业上的深化布局。获批海洋动力与物理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全省首个国际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平台、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国内首个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在研、应用的海洋大模型达34个,数量居全国第一……这一项项成果,无不体现着青岛聚力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努力。 海洋产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座城市的蓝色实力。青岛海洋产业基础厚实,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均有布局,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等产业居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青岛锚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目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产业不断提质升级,整体海洋产业结构正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 与海交融,形成海洋国际交流合作高地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十四五”期间,青岛发挥开放优势,丰富拓展海洋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载体和渠道,海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以港通海,以港兴城,青岛迈出有力步伐。2020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亿吨,居全球第五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0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六位。如今,青岛港吞吐能力不断突破,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已经分别位居全球第四位、第五位。青岛不仅发展港口吞吐能力“硬支撑”,而且在港产城融合等“软实力”上下功夫,借助港口这个大通道、大枢纽,青岛联手中远海运等开通多条东南亚冷链快航,促进物畅其流,货通四方,让港口越来越成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 深度参与“海洋十年”(2021—2030)这个联合国近年来发起的最重要的海洋倡议,青岛推动海洋开放合作走深走实。“十四五”期间,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青岛实体化运行,青岛举办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西太区域办公室、欧亚科学院(海洋学部)、中国—PEMSEA海岸带可持续管理合作中心等6个主要涉海国际组织集中落户,青岛成为我国“海洋十年”参与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截至今年6月,青岛共有12个项目入选“海洋十年”,占全国三分之一,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青岛还以会为媒,持续提升海洋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成功举办两届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凝聚海洋城市及各利益攸关方关于海洋城市与海洋科学发展的共识,推动形成基于科学的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持续在青岛举办,已发展成为展出规模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的水产专业贸易展会,为中国对接国际水产品市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新机遇提供了国家级经贸平台,推动着全球渔业贸易交流合作、频结硕果。 五年来,青岛不断拓展海洋合作领域,在国际海洋事务中逐步成为独当一面的蓝色伙伴。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已面向超过40个国家的百余名学员开展培训活动,并积极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联合研究合作;“蛟龙”号搭载5大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科学家开展联合科考,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生动实践……目前,青岛已与53个国家的94个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合作关系,国际海洋科技、海洋人才、海洋产业等领域合作深化拓展,蓝色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强者必胜于海。面向“十五五”,青岛正把经略海洋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