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计对接科技成果8000余项,以全生态孵化服务推动技术突破落地,培育高科技企业700余家—— 青岛工研院:锚定硬科技,激活转化链 ■全链条育成 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构建“超前孵化—产品工程化—全链条孵化—企业赋能”的成果育成转化模式,搭建梯级育成平台与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中试、检验检测到融资、培训、市场对接的全周期“保姆式”服务 ■多要素激活 作为全国首家海洋科技大市场牵头运营单位,工研院秉承“政府搭台、市场配置、生态共建”理念,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成果转化“大超市”,让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生态化赋能 工研院牵头建设了投资4000余万元的青岛市科学仪器创新孵化公共研发平台,配备40余台(套)高端设备,重点服务科学仪器、环境监测等领域,目前已经累计服务企业近千家次 在青岛“标杆”孵化器的园区里,藏着成果转化的“密码”。 日前,青岛鹏锋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锋诚医疗”)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软硬件完全自主的轻度认知障碍筛查和评估设备——大脑认知功能辅助评估系统,并正式获批上市。该设备采用领先的眼动技术,以精准、便捷、无创的核心优势,为千万家庭的老年认知健康防护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 尽管掌握硬核科技,鹏锋诚医疗在成立之初也曾因资金紧张,导致创新研发受阻、成果转化停滞、市场推广遇到困难。关键时刻,是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提供了全面服务:为企业谋取康复产业基金等方面的千万级战略融资,并获得“康复贷”100万元信贷额度,让鹏锋诚医疗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青岛市标杆孵化器、“老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研院以“高精尖”“硬科技”孵化为主线,构建起“技术转移+产业孵化+金融赋能”三位一体的全链条生态。成立以来,工研院累计对接科技成果8000余项,孵化高科技企业7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推动一批技术实现突破,在激活科技要素、培育自主可控产业、赋能城市创新发展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全链条育成:破解成果转化的关键痛点 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在哪儿?缺场地、缺设备、缺资金、缺市场——这是多数硬科技初创企业面临的共性困境。为此,工研院创新构建“超前孵化—产品工程化—全链条孵化—企业赋能”的成果育成转化模式,搭建梯级育成平台与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中试、检验检测到融资、培训、市场对接的全周期“保姆式”服务,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道路更通畅。 “如果没有工研院的全链条支持,我们的质谱仪很难这么快实现产业化突破。”回顾企业发展的历程,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智生物”)创始人周晓光至今仍感慨万千。2013年入驻工研院时,融智生物正面临缺场地、缺资金、缺产业资源的三重困境,但当时全球高端质谱市场长期被某些品牌垄断,我们急需实现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为了让团队的“智慧”尽快转化为产业效能,工研院在融智生物初创期便代办注册手续、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协助招聘员工;企业入驻以后,工研院又通过精准的政策申报辅导,为其争取到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人才特区项目等支持;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研院又提供了加速孵化场地,协助其建设二类医疗器械认证所需的洁净车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样的特殊时期,工研院不仅为融智生物减免了部分房租,还主动组织新品发布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资源…… 如今,融智生物已研发出性能领先的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仪,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工研院就像一个创业‘管家’,从我们最需要的基础保障到长远发展的资源对接,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周晓光说。目前,该企业累计获15项一类医疗器械备案、4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已进入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成为国内生命科学分析仪器领域的领军企业。 不仅有贴心的服务,还要有创新的赋能。针对创业者普遍缺乏商业运营经验的问题,工研院成立青岛首家火炬创业创投学院,并推出“零一加速营”等品牌活动,提供股权设计、商业模式等8大模块精准培训。对此,道莅智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莅智远”)创始人隋振利深有体会:“我们的核心团队懂技术但不懂市场运营,‘零一加速营’的培训让我们理清了商业模式,少走了很多弯路。” 这种全链条孵化生态的构建,让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逐步得到破解。在工研院孵化的企业纷纷实现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一批初创企业在精准赋能下快速成长为行业标杆。正如工研院院长滕云枫所说:“硬科技孵化不能‘等米下锅’,要主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每个阶段的企业都能获得精准支持。” 多要素激活:搭建成果转化“超级市场” 科技创新的活力,源于科技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作为全国首家海洋科技大市场牵头运营单位,工研院秉承“政府搭台、市场配置、生态共建”理念,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成果转化“大超市”,让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线上,海洋科技大市场汇聚百万科创信息,通过AI智能匹配技术,实现成果、需求、资本、人才的高效对接,大幅提升转化效率。线下,“青岛好成果”活动品牌已经形成“周周有对接、月月有路演”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工研院还创新技术经纪人“一课双证”培养模式,让专业人才成为成果转化的“红娘”。 目前,海洋科技大市场已与22家沿海沿黄节点城市专业机构达成战略合作,累计发布成果4800余项,转化落地240余项,促成企业融资3.83亿元,为海洋强国战略落地提供了青岛方案。 “道莅智远能快速找到研发伙伴和市场客户,多亏了海洋科技大市场的资源对接。”隋振利说。这家2020年入驻工研院的企业,聚焦工业控制系统自主研发,致力于打破我国工控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但在初创期也曾面临技术转化难、市场认可度低、融资渠道窄等困境。工研院依托其资源优势,不仅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协同、中试验证等服务,还促成其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大唐、龙芯中科共建联合实验室,对接中车风电等核心客户。同时,发挥金融赋能优势,组织十余次投融资对接,助力企业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及百余万元信贷支持。 如今,道莅智远成功研发出基于国产芯片架构的智能工控系统,适配国产操作系统,售价比国外同类产品低30%,还兼容物联网与远程调试功能。产品已应用于全国15个省50余个场站,基于5G的国产智能风电场控制系统获国际认可,年销售收入实现300%增长,企业估值超亿元,成为工业互联网领域国产替代的标杆企业。“科技成果不是放在实验室里的‘展品’,只有对接市场需求才能实现价值。”隋振利说,海洋科技大市场让技术找到了用武之地,也让企业在市场开拓中少走了弯路。 在促进科技要素加速流通的同时,工研院还紧紧围绕“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重点培育突破难题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在工业控制、高端仪器、航天传感等领域形成国产替代集群。 工研院通过发起及合作的50亿元规模投资基金,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超20亿元,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通过构建“上下游上下楼”产业链布局,推动孵化企业与中车、大唐、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加速国产技术产业化应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让海洋科技大市场这样的平台成为科技要素流转的‘枢纽’,让更多创新成果在青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坚实支撑。”滕云枫说。 生态化赋能:厚植硬科技成长沃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贴心的服务保障和丰富的生态活动,工研院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发展好”,为硬科技企业成长厚植沃土,以人才链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以“四链”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赋能。 走进工研院园区,科技办公区、公共研发平台、共享展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训练营、创业沙龙等特色活动常态化开展,累计吸引超万人次参与。这种“家园式”的创业生态,让入驻企业体会到了满满的归属感。 青岛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新医疗”)2022年通过投资基金结合大赛的方式落地青岛,其创始人冯庆宇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型企业家,已经获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专注能量外科、影像技术、无创治疗三大平台的全学科原研技术研发,健新医疗核心产品瞄准临床急需却长期被进口品牌垄断的高端器械领域,急需大展身手。 “工研院的定制化支持,让我们迅速扎根青岛。”冯庆宇介绍。入驻初期,工研院便提供1000平方米符合医疗研发标准的办公场地,对接6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中的体外诊断试剂、能量外科器械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测试、性能验证等关键服务;发挥投资基金及“康复贷”金融产品优势,协助企业获得1000万元银行信贷支持及数千万元A轮融资…… 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企业,健新医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企业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多款原研产品进入注册流程,其中无创治疗设备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性能指标比肩国际一线品牌。后来,健新医疗凭借核心技术斩获第六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为青岛打造“中国康湾”注入硬核力量。 “硬科技企业的成长需要长期陪伴,我们要做企业创新路上的‘同行者’,用有温度的服务解决企业后顾之忧,让创业者能够心无旁骛搞研发、闯市场。”滕云枫说。为了给更多硬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工研院牵头建设了投资4000余万元的青岛市科学仪器创新孵化公共研发平台,配备40余台(套)高端设备,重点服务科学仪器、环境监测等领域。在这里,中小企业可以便捷快速地享受研发、中试等相关服务。目前,该平台已经累计服务企业近千家次。 如今的工研院,已形成“孵化企业—培育产业—赋能城市”的良性循环,一批硬科技企业从“萌芽”到“成林”,青岛智腾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华晟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正加速上市,为青岛建设科技强市注入强劲动力。滕云枫表示,未来,工研院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创新孵化模式,优化全链条孵化生态,让更多“硬科技”加速落地,转化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硬科技企业,为青岛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创新支撑。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