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伯利亚的海鸥又飞来青岛了!11月冬日的青岛栈桥人流如织,而每年冬日,青岛栈桥群鸥翔集、人鸥共舞的画面,构成了冬天里最温馨的场景。伴随着海鸥的回归,“山海冬韵鸥遇青岛”第二届青岛海鸥季正式启动,活动延续至明年3月,“海陆空”全视角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沉浸式、可参与的城市级文旅盛宴。
这一切源自1994年青岛栈桥,市民抛出的一把大米花,无意间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十余年的温暖约定。从最初百余只海鸥零星驻足,到如今十万余只精灵越冬翱翔,青岛以持之以恒的守护,让“鸥翔碧海”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名片,更用行动诠释了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深刻内涵。这场延续三十一年的“挽留行动”,早已超越简单的物种保护,升华为一座城市的文明修行与精神传承。 善意为桥 从“美食外交”到心的联结 海鸥对青岛的“无边界感”,源于这座城市从未间断的善意投喂。三十年前,为让南迁的海鸥有口饭吃,青岛人自发带上油条、大饼,用朴素的“美食外交”打破野生动物的警惕。 如今,1块钱一包的定制鸥粮取代了随意投喂的食物,既保障了海鸥健康,更延续着这份跨越物种的信任。当海鸥精准接住抛向空中的鸥粮,甚至悬停在人前扑棱翅膀“撒娇”,这份亲昵正是对青岛人善意的最佳回应。
这份善意在关键时刻更显力量。2011年胶州湾冰封,海鸥觅食陷入绝境。青岛媒体的呼吁迅速点燃全城爱心,市民自带馒头屑、大米花奔赴海边,企业主动捐赠物资,让万千海鸥安然度过寒冬。从个体自发到集体行动,食物早已超越生存所需,成为人与鸥之间心的纽带。正如动物心理学所揭示的,当环境持续释放安全信号,野性便会向温情低头,这便是青岛人用三十年善意培育的生命共鸣。 文明为尺 以生态底色丈量城市高度 海鸥数量的十倍增长,不仅是善意的成果,更是青岛生态治理的勋章。早期海鸥仅局限于栈桥前海一线,如今西海岸唐岛湾、胶州湾湿地等多处都成了它们的栖息地,黑嘴鸥等珍稀鸟类也纷纷来此“安家”。 这背后,是青岛对湿地的系统修复,将候鸟“迁徙驿站”升级为“理想家园”的持续努力,更是“生态优先”理念深植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 每只海鸥的翱翔,都是一场特殊的“文明测试”。当“青岛海鸥”话题播放量突破5000万,栈桥观鸥单日客流达3万人次,青岛用“文明结界”守护着这份和谐。立法禁猎、24小时监控织密法治防护网,“文明观鸥指南”明确互动边界,志愿者实时劝阻不文明行为。 这种“热情而有度”的距离,让海鸥始终保有安全感,也让文明从口号转化为“带走垃圾、克制触摸”的日常行动。从“微尘”爱心群体到“红飘带”精神,守护海鸥与这些文明符号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城市的精神高地。 共生为章 让文明品牌绽放持久活力 如今的海鸥,早已成为青岛最鲜活的文明符号。这座城市没有止步于单纯的保护,而是将“鸥遇青岛”打造成兼具温度与活力的文化IP。相关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海鸥季主题曲传唱海边,摄影展定格人鸥温情瞬间,文明观鸥知识角让游客在赏景中懂文明。“鸥遇”谐音“偶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在栈桥与精灵邂逅,更在红瓦绿树间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文明温度。
青岛的实践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文明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地域基因的深度融合与全民的共同参与。青岛将海洋文化的包容与齐鲁文化的宽厚,融入海鸥守护的日常,让文明扎根于市民的情感认同。温暖的“爱心驿站”与海鸥守护行动交相辉映,证明文明从来不是孤立的善举,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31年寒来暑往,海鸥的迁徙轨迹与青岛的文明进程交织成诗。从一把大米花到十万只鸥翔,变化的是数量,不变的是守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始于一次投喂、一场修复,终于一座城市的文明自觉。当更多城市以青岛为镜,用持久的善意与科学的守护对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必将在更多地方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admin) |



